文/婷妈
面对家里那个突然变“刺猬”的青春期孩子,是不是常觉得手足无措?你说东他往西,你多问两句他就嫌烦,想好好聊聊吧,他要么锁门要么戴耳机。
这时候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,不如试试“低头、闭嘴、假装看不见”这三招。
不是说真要当甩手掌柜,是懂得在该退的时候退一步,该忍的时候忍一下,给孩子留点自己的空间。
1、低头不是认输,是蹲下来听孩子说心里话
青春期的孩子最烦“你必须听我的”,你越端着家长的架子,他越想跟你对着干。不如放下身段“低个头”,把他当平等的“小大人”,他反而愿意跟你掏心窝子。
张姐以前总跟儿子吵,儿子说想买双限量版球鞋,张姐劈头盖脸就骂“虚荣心作祟”,结果儿子偷偷用压岁钱买了,还跟同学吐槽“我妈根本不懂我”。
后来张姐换了招,儿子再提想买球鞋时,她没反对,反而说“这鞋确实挺酷,不过有点贵,你觉得它值在哪?” 儿子眼睛一亮,跟她讲了半天设计和品牌故事,最后自己说“要不我再等等,打折了再买”。
张姐说:“原来不是他不讲理,是我没听他把话说完。”
这里的“低头”不是真要你认错,是收起“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”的优越感,蹲下来问问他“你为啥这么想”。
孩子觉得被尊重了,反而会听你说的道理,这比站着训话管用多了。
2、闭嘴不是不管,是少唠叨给孩子留思考空间
“作业写了吗”“别总看手机”“跟谁出去玩了”——这些话是不是天天挂在嘴边?可青春期的孩子耳朵像装了过滤器,你越唠叨,他越听不进去,甚至故意跟你反着来。
刘姐的女儿上初二后,天天抱着手机聊微信,刘姐一天能说八遍“别玩了”,结果女儿把手机藏进被窝,熬夜聊到凌晨。
后来刘姐听了劝,试着“闭嘴”,女儿玩手机时她不吭声,只是把温好的牛奶放在旁边。过了几天,女儿反而主动说“妈,我觉得总聊天也挺没意思的”。
原来孩子自己也知道该干啥,就是烦被人天天催。
“闭嘴” 不是放任不管,是把“你必须这样”换成“相信你能安排好”。孩子在没人唠叨的空间里,反而能慢慢学会自己管自己,毕竟谁也不想真的把事情搞砸。
3、假装看不见,不是纵容,是给孩子试错的机会
孩子总有些小毛病:房间乱得像战场、偷偷跟同学出去看电影、偶尔说两句小谎话。这时候揪着不放,只会让他觉得“我做啥都不对”,不如“假装看不见”,给点时间让他自己纠正。
李叔很会这招,他儿子偷偷把漫画书带到学校,被老师发现了,李叔没骂也没打,只是说“我上学时也藏过武侠小说,后来觉得上课看影响听讲,就改成放学看了”。
儿子听了没吭声,第二天就把漫画书收起来了。李叔说:“孩子知道错了,就是不好意思承认,你假装没看见,给个台阶,他反而会改。”
“假装看不见”的智慧在于,分清哪些是原则性错误(比如撒谎骗钱、欺负同学),哪些是成长中的小插曲(比如房间乱、偶尔顶嘴)。小毛病不妨睁只眼闭只眼,孩子在试错里才能慢慢明白“这样做不妥”,比你天天盯着念叨管用多了。
写在最后
青春期就像孩子人生的“断奶期”,他想自己吃饭,你偏要喂;他想自己走路,你偏要抱,肯定会闹别扭。
“低头”是让他觉得“你懂我”,“闭嘴”是让他知道“你信我”,“假装看不见”是让他明白“你尊重我”。这三招看着简单,其实藏着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。
不用怕孩子走弯路,青春期就是用来试错的;也不用愁孩子不跟你亲,你退一步,他反而会慢慢靠近。
等过了这段较劲的日子,你会发现,那个总跟你对着干的“刺猬”,其实心里一直盼着你的理解。
我是@婷妈alan,国家认证育婴师、家庭教育讲师,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,欢迎关注我,一起陪伴孩子成长。